台灣常見的潛水教學系統│潛水執照

潛水知識 Diving+
背負水肺裝置,就可以在水面下呼吸。這套裝備由於重量較重,所以被稱為「重裝」。

重裝

重裝與輕裝最主要的裝備差別在於除了上述的裝備之外,再加上水肺組合,包括與浮力補償裝置、氣瓶、調節器等三大部份。所謂重裝備;就是可背負進入水中輕鬆的呼吸,並且能夠自由控制浮力的一組技術器材,相對面鏡、蛙鞋與呼吸管等輕裝而言,因為重量大很多,所以就被暱稱為重裝備。

浮力補償裝置

通常都簡稱 BC或 BCD(以下簡稱CD),浮力補償裝置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讓潛水員輕鬆的取得中性浮力。在還沒有 BC的年代,潛水員所使用的潛水裝備是背架結合氣瓶及調節器,浮力控制必須完全取決於潛水員的肺部及蛙鞋踢動,可想而知,對於體力及水性不佳的人來說,潛水變成是一種難以入門的活動。所以早期想從事潛水活動的族群大多是身強體建的男性,也因此潛水總是給人困難、冒險等刻板印象。
而現在有了 BC這樣的產品,任何人只要熟悉BC的操作,就可以在水下調整 BC內的空氣達到中性浮力,在水面上也可充飽氣輕鬆的漂浮休息,在體能方面的門檻就下降許多,從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女性朋友加入潛水的行列的現象就可以證實這樣的效果。BC的基本構造就是一個大氣囊,但是為了使用上的便利性,各家廠商增加了許許多多的附加功能。 BC依照氣囊分布主要分為三大形式,分別為夾克式、背心式,背囊式。 

一、夾克式的 BC,氣囊分布於身體的前後四周,此類的設計最容易讓前水員維持身體重心的平衡,但由於製作成本及技術的考量,並不是每個廠商都有生產此類的 BC,其中則以Scubapro Classis系列最為著名。

二、背心式的 BC,氣囊位於身體腋下兩側及背後,此類型最大的特色就是在兩肩的肩帶部位有快拆設計,在進行 BC脫著時相對會方便一些,絕大多數的廠商都有生產這類的 BC,目前為市場上的主流品牌Scubapro推出的T系列BC就是這樣的設計,當然其他廠商也都有各自不同的專利設計,目前台灣常見的品牌有Crissy、Scubapro、Tusa、Mares、Aqualunga、Apollo等等。 

三、背囊式的設計,將氣囊集中在背部,初次使用比較難掌控重心的位置,但其最大的特色就在於可提供強大的浮力,技術潛水愛好者多搭配此類型的BC,國內能見度較高的廠商為 Scubapro、Tusa、Halcyon。


傳統配重方式的優點

具有配重整合設計的 BC是目前的產品主流,這可將一部份的配重由腰部轉移至 BC上頭,可以大幅減輕潛水員腰部的負擔。但傳統的在腰部佩掛鉛塊的方式也有可快速脫著的優點,價格也較低一些,仍受到市場的歡迎。
無論哪種BC,都有相同的功能,就讓我們以最常見,最適合初學者的種類為例,來認識一下BC的各部構造吧! 

一、氣囊

BC內部的空氣來自器瓶,藉由調節器降為中壓,然後經由充氣閥進入 BC。而排氣的方式有二種,壓下充氣閥上的按扭可將空氣排出或是拉開 BC本身的洩壓閥門也可迅速排氣。
氣囊可以說是BC的靈魂,不同形式的氣囊有不同的使用特性,一般最常見的是背心式的BC,還有就是Scubapro所製造的經典產品,全氣囊式 BC,這兩種都是比較容易使用及上手的形式。另外還有一種背囊式的 BC,普遍的印象都是拿來從事技術潛水的使用,不過由於一部好萊烏電影”Into the Blue”帥氣的男主角使用的就是背囊式的 BC,讓此形式的 BC也曾造成一股小小的流行,能見度略為提升。 

二、充排閥

透過調節器,讓 BC與氣瓶連接,才可以使用氣瓶內的空氣調節 BC。傳統的充排閥,就只有充氣與洩氣的功能,而且洩氣時還必須將充排閥高舉過肩,這樣才能洩出 BC內部的空氣。現在新式的充排閥,有結合備用二級頭的設計,兼具了緊急呼吸的功能。 

三、氣瓶結合扣

功用在結合 BC與氣瓶,就手的方便性很重要,多數人大多最推崇scubapro的快卸扣式的設計,使用起來非常便利,只要一個動作就可以完成。而一般傳統的結合扣每次使用都必須在稍微調整一下,稍嫌麻煩了點。

四、配重整合

這項配備已經是現今 BC的主流了!取代傳統繫於腰上的配重帶,減輕腰部被鉛塊壓迫的負擔,在水面停留時還可抑制 BC上浮,對於潛水的舒適度、平衡感有極大的效果。而未配備配重整合的 BC,請勿將配重置於 BC口袋內,因為 BC的口袋並不適合裝載重物,而且也缺乏快卸扣的設計,若是遇到緊急狀況無法立即取下配重將可能產生意外。 

五、防爆洩氣閥

此裝置之目的是自動卸除 BC內過量的空氣,避免氣囊損傷,而且潛水員也可手控拉動防爆閥來洩氣。現今的主流設計是裝置三個防爆閥,左右肩各一個,右邊臀部區也有一個。 

六、其他的設計: 

1.許多新款的 BC不約而同的設計了可別上潛水刀的孔洞,可方便裝設潛水刀於 BC上。
2.旅遊專用設計,這樣的設計大多是輕量化的設計,使用丹尼數較低的布料,避免複雜的裝置,一切以簡單為原則。比較適合背包潛水客使用,但是在功能性及耐用度上可能就比較沒辦法那麼好了。

調節器 

調節器是潛水器材中最精密的裝備,也是在水中供應空氣維繫潛水員生命的最重要器材,氣瓶與調節器組合形成一組空氣供應系統。調節器的最主要的功能,就是透過調節器將儲存於氣瓶內的高壓空氣,壓力降低為可供我們呼吸使用的環境壓力。要將空氣帶下水並不難,只要將高壓空氣打進氣瓶之中就可以帶下水,可是高達兩百個大氣壓力的壓縮空氣是不可能讓我們直接呼吸的;各位可以想像一下,我們的肺就像是個氣球,如果一下子灌進兩百個大氣壓力,氣球一定會破裂而我們的肺也就會受傷。唯有透過調節器才能夠讓我們安全的使用氣瓶內的空氣。
而調節器的次要功能還包括了:
1.使用 BC管(也有人稱低壓管)連接至浮力控制裝置(BC),以提供 BC充氣使用。
2.連接三用表或殘壓表至高壓出氣孔,以便潛水過程中隨時監控空氣殘壓。
組好的調節器是呼吸阻抗越小越好,也要越穩定越好,如此水中的呼吸才會越輕鬆。某些型式的調節器在一級頭或二級頭的部位有萬向旋轉的構造,讓潛水員在水中頭部可以任意轉向而不會受到牽扯。
 

一、構造

一組調節器可分為二個機械部分;一級頭與二級頭。
1.一級頭主要的作用有二個:將氣瓶的壓力降至中壓,以及在下潛或上升過程中,維持穩定的供氣。(調節器品質好壞最大的差異也在此)。一級頭將器瓶壓力降至略高於環境壓力的中壓,然後透過中壓管進入潛水員啣在口中的二級頭,空氣會停留在二級頭,當潛水員吸氣時獲得供氣,呼氣時直接將廢氣直接吐入海中,因此可以看到潛水員在呼吸之間有一大堆的氣泡從嘴邊冒出來。
在一級頭上除了連接到氣瓶的進氣孔外,還可見到許多以螺絲密封的孔洞,這些孔洞可分為高壓出氣孔及低壓出氣孔;高壓出氣孔之出氣壓與氣瓶相同,常連接三用表或殘壓表。低壓出氣孔則提供約10大氣壓的空氣,常連接主二級頭、備用二級頭及BC管。
2.二級頭則是將一級頭送來的低壓空氣再次降低成可供潛水員使用的環境壓力。二級頭上會有一個咬嘴,讓牙齒咬住由此呼吸;以及排水鈕。壓下排水扭時空氣會流入二級頭將內部積水排出。有些廠牌還會加上出氣調整鈕,使用者可依個人習慣調整二級頭出氣量。

二、材質

調節器的材質也極為重要,這關係到使用壽命、抗鏽蝕能力等,尤其調節器是泡在海水之中使用,常見材質有以下幾項。
1.傳統的不繡鋼/黃銅材質:堅固耐用、價格宜人,所以至今仍廣為潛水人使用。缺點就是重量較重,調節器內部因水氣影響易有銅綠鏽蝕產生,所以一定要很注意保養工作。
2.耐高氧的二氧化鋯(Monel):因為Monel性質安定不易氧化,所以可以耐受到80%的高氧潛水,非常適合有高氧需求的潛水員使用。其餘一般的材質既使經高氧處理也至多耐受到40%的高氧。(此數據各家廠牌不同,使用前請先詳閱使用說明) 
3.集大成之鈦合金:堅固、輕量化,耐腐蝕,性能卓越,是目前最高級的材質。最大的缺點就是因為其製造成本較高導致價格昂貴。所以都定位為各家大廠的頂級調節器。

三、設計

一級頭主流設計為活塞平衡式及橫隔膜平衡式。

1.活塞平衡式

藉由活塞與外部的海水接觸,以感知環境壓力的變化。活塞自動開啟或關閉的動作,釋出或制止空氣流向二級頭。此種設計的優點在於反應快、動作靈敏、通常結構也較為簡單。 

2.橫隔膜平衡式

透過橡膠模片(橫膈膜)與海水接觸,感知環境壓力的變化。再利用橫隔膜的運作,釋出或制止空氣流向二級頭。此項設計的優點就是調節器內部與海水隔絕,可避免海水中泥砂的影響。但是通常構造會稍為複雜些,因此在保養上仍不可輕忽大意。
從外觀分辨認此兩種調節器;可以由一級頭的高度來判定,通常活塞式調節器外觀是較為瘦高的圓柱型,橫膈膜式調節器則是較為矮胖的圓筒型,而且通常在底部可以見到一個塑膠保護蓋保護內部的橫隔膜。
二級頭的設計種類也不少,各種設計都有其各色,目前市面上最普遍的形式為順流平衡式,因為其性能順暢,結構也算簡單,所以廣為各家廠商使用。 

氣瓶 

氣瓶是一個金屬容器,能夠裝入大量的壓縮空氣,體積有大有小,氣瓶所充填的空氣壓力大約在每平方英吋2250與4400磅之間。材質有鋼瓶和鋁瓶之分,由於鋁瓶滿瓶時與空瓶的重量差異頗大,因此比鋼瓶更容易影響浮力。
目前市面上的主流還是80立方英呎的鋁瓶,其次是較適合女生使用的60 立方英尺鋁瓶,接下來才是鋼瓶。若是到海邊租用氣瓶,最好要先檢查氣瓶的氣壓及O-ring部份是否完整,若是有問題一定要請店家更換,潛水員最好也隨身攜帶一些備用O-ring以備不時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