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BC洩氣入水後,就開始一連串的動作,包括耳壓平衡、面鏡排水、慢吸慢吐.....等。一趟40-50分鐘的水下之旅,其實就是在這些不斷的動作中完成。透過這些動作,不但能盡情欣賞海底風光,同時,也保障了自身安全,這是每一位潛水人都能做到的本能反應。
一、持續進行耳壓平衡
入水開始下沈之後,大約二、三公尺深就會因為水壓變大而感覺雙耳疼痛,因此要作耳壓平衡的動作。做法很簡單,只要雙手捏住鼻孔作股氣的動作即可,隨著深度繼續增加,只要雙耳感覺到有壓力,就繼續做這個動作。
二、隨時準備面鏡排水
面鏡會進水的原因,除了是使用不吻合臉型的面鏡之外,面鏡的矽膠面罩與皮膚之間就算只是夾著一根頭髮也會滲水。或者,有時會想要讓面鏡內部鏡片重新以海水沖洗一下,也會刻意讓面鏡進水。
三、慢吸慢吐
在水層中動作慢是最基本的,尤其是呼吸的頻率。愈是緩慢吸氣,緩慢吐氣,就愈節省氣量,也比較容易平靜自己的心情。通常教練帶領學員進入水層中,都會不斷提醒學員務必要保持慢吸慢吐。
四、二級頭操作
在水中當二級頭離開嘴部時,無論是刻意或是意外,最好都要保持吐氣狀態,哪怕只是呼出一點點小氣泡也好。在水中當要將二級頭放入口中吸第一口氣之前,先咬住咬嘴位置,然後壓下排水閥,讓壓縮氣體由咬嘴噴出一、二秒後才開始吸氣,目的是藉由噴氣將二級頭咬嘴內部的積水排出,以免嗆到水。就算是要嘔吐、咳嗽,也要咬住二級頭,但是隨時要進行排氣,才不會讓嘔吐物阻塞二級頭氣嘴。調節器由氣瓶卸下之前,也要先按壓排水按鈕將管子內的空氣釋出讓壓力釋放,才能順利卸下調節器。
五、監控儀表
氣量殘壓顯示與水深二項資訊,是最重要的數據資訊。氣量在滿瓶時是二百Bar,當殘壓錶顯示在八十Bar時,就應該讓你的教練或導潛員知道。在浮出水面之前還得在五公尺深處停留至少三分鐘的安全停留時間,所以需注意氣瓶中剩下的氣量是否足夠支持全程使用。
深度愈深耗氣量愈多,動作愈激烈耗氣量也愈多,一般而言,初學者都會在待在水深十八公尺以內的水域,正常活動約三十到五十分鐘也就應該要回到水面了。絕對要避免在水中將氣瓶內空氣完全用盡,至少要保留一定的氣量回到水面將BC充氣完成。
六、維持中性浮力
這是潛水員最基本的功夫了,初學潛水的人熟悉潛水裝備的實地操作,以及各項基本動作後,儘量保持身體的輕鬆,維持正常的呼吸,耳邊清楚聽見自己的呼吸聲,以及氣泡呼嚕嚕的聲響,隨著深度增加,間歇的做著平衡耳壓的動作,同時注意儀表的各項數據。待即將達到預定深度時,開始斷斷續續的少量為BC充氣,直到停止下沈,也不再上浮為止,這就是中性浮力。說來容易,可是維持這種中性浮力並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尤其當不斷的改變深度時,隨時都在保持充氣與排氣的操作。中性浮力並非是一直保持在水層中穩定的停在一定的深度,而是會隨著呼吸呈現些微的起伏。當吸氣時肺部鼓起,身體會慢慢上浮,呼氣出來時除了聽見氣泡聲之外,也能感覺自己正緩慢下沈,所以中性浮力的狀態是會隨著充氣而略微起伏的。BC內部的氣量多寡也是隨時都在調整的,目的也是為了浮力的控制。除了下沈和飄浮在水面上之外,BC的沖洩氣也是為了維持中性浮力。但是充氣動作的進行絕對不是一直充氣,若感覺到身體已經上浮才停止充氣,那就已經充氣過度了。正確做法應是以點按充氣閥的技巧,每次充氣不超過一秒鐘,讓身體在水層中感受到些微充氣對浮力的影響。
七、避免碰觸海底
沈入水層中之後,應儘量避免碰觸海底,尤其是泥沙海床,經常會因為蛙鞋的踢掃而揚起泥沙,一會兒就懸浮在水層中嚴重影響能見度,若是一夥潛伴當中有人攜帶相機,那他也不用拍了,這不是招惹人厭嗎?此外,沙質海床中往往躲藏有各式生物,有些含有劇毒或硬刺,身體直接碰觸海底也非常不安全。
八、安全停留
由深度較大回到深度較淺的水層,就是由高壓環境回到低壓環境,由於上升過程中壓力是持續下降的,為了避免溶解在體內的氣體(尤其是氮氣)還未經由呼吸代謝出體外,就發生膨脹形成氣泡,造成嚴重的減壓病,因此才會有所謂的上升速度不得超過每分鐘九公尺的限制。
遵守這個公式的目的,就是要將溶解在體內的氣體以最快、最安全的速率代謝出體外,而這就是「減壓」的定義。所謂的「免減壓」潛水,就是指不須經由強制減壓停留的程序,就可以安全的上升速度浮出水面的潛水過程。
但是所有的減壓理論,不論是潛水計劃表、電腦表計算等,都只是一個用來推算現在發生在身體內的事的數學公式,別忘了,那只是推算,雖然已經準確到的確讓潛水員大幅降低發生減壓病的機率,不過為了保險起見,各大潛水教學系統都公認在回到五公尺深的水層時,再執行一次三分鐘以上的安全停留,是在安全的潛水活動中再追加安全性的動作。
九、下潛繩
岸潛回程時只要順著海床便可慢慢回到淺層水域,上升速度很容易控制,但是船潛時,由於回到水面的船上之前必定是空曠的水域,視線範圍內經常是只有一片深藍,沒有任何地形地物可讓視覺判斷自己上升的速度,甚至是否正在上升還是下沈,只能相信深度表或電腦錶的讀數。中性浮力控制的不夠好的話,往往會上升過快或是上升到五公尺深時也未必能停下來,遇到有海流的狀況更是困難。
因此有些熱門的潛點會有業者設置有下潛繩,可讓潛水員攀著繩索上升或是下降,這樣就容易許多,尤其是有流、能見度又差時,還是抓著下潛繩最安全。通常水流在愈靠近表層就愈強,許多深度較大的潛點都有這樣的設施。
十、共用氣源
所有的水肺供氣裝置除了主二級頭之外,還必須加裝備用二級頭作為備用氣源。以備萬一自己的主二級頭在水中故障可以立即使用。此外,當潛伴的供氣裝備故障或是氣源不足時,備用二級頭也能發揮救援功能。當發生潛伴需要共用空氣時,就應該立即放棄水中的行程,直接按照上升程序回到水面。